欢迎访问政协湖州市委员会网站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首页政协概况政协要闻协商活动建言献策委员风采学习园地文史长廊
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文史书画
 
 
在防风小镇怀想防风氏
访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德清二都
日期:2017-07-13 浏览次数: 字号:[ ]

 

在风光旖旎的德清县下渚湖畔,二都村防风小镇焕然一新,南来北往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欣赏了下渚湖湿地的原生态美景,徜徉在小镇改造后静谧整洁的小街,一定会走进雄伟肃穆的防风庙,去礼拜那里祀奉的治水英雄防风氏。防风庙位于今下渚湖街道的封山(也称风山)南麓,坐北朝南,主要包括建筑三进,即前殿、戏台和正殿,前殿东边开有边门,通常我们都由边门进出。走进防风庙,站在戏台与正殿之间的广场上,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

 

                                                                                           一

跨入防风庙正殿的门槛,高大威武的防风氏神像就呈现在眼前,神像前两边的立柱上悬挂着一幅楹联:“五千年藩分虞夏,矢志靡陀(应为佗,同他),追思洪水龙蛇,捍患到今留圣泽;一百里壤守封禺,功垂不朽,试看崇祠俎豆,酬庸终古沐神庥。”这48个字讲的是,五千年前虞与夏交替之时,防风氏治水矢志不移,怀想当年洪水滔天,他兴利捍患,到今天依然给后人留下恩泽;在一百里的封禺之地,他所建立的功德将永垂不朽,可以看一看每年防风祠进行隆重的秋祭,酬劳远古的英雄沐浴神灵的护佑。这幅楹联概括了远古的英雄防风氏治水的丰功伟绩,他造福后世并一直为后人膜拜。

相传,防风氏是夏禹同时期的一位部落首领和治水英雄。防风氏生活在洪荒时代,在太湖流域开荒种田,但洪水时常侵袭,农田和民房被毁。防风氏带领臣民挑起了治水的重任,筑堤坝,挖沟渠,把洪水排入太湖;还就地挖湖,蓄水排涝,这就是遗存至今的下渚湖。防风氏为臣民治水不辞辛劳,到处奔波,给他们带来了安定和丰收。臣民敬重他,在臣民的心目中,防风氏的形象神圣起来,所以在传说中防风氏身材高大,是一位需要仰视的伟人。中原华夏部落军事联盟的最高首领夏禹在今绍兴会稽山召集各路首领议事。防风氏治水有功本可论功行赏,但天有不测风云,天目山阴雨连绵,又引发洪水,挡住了防风氏去路。他索性停留下来,和当地的百姓一起治水,洪水退去后才忐忑不安地踏上去会稽山的路。但祸害正在向他逼近,当他到达会稽山的时候,他迟到了。夏禹大发雷霆,认为他藐视君命,罪大当诛。没有了解他为什么迟到,没有审判,防风氏就被押向了刑场。刽子手举起屠刀,但砍不到高大防风氏的头颅。百姓是多么的不愿这位治水英雄被杀,所以传说中防风氏能不断长高。当刽子手用泥土堆砌的行刑台可以砍到防风氏头颅的时候,防风氏又长高了,刽子手只有重新堆土……最后夏禹向上天祷告,请求帮助,才把防风氏杀死。

防风氏被杀后,有许多部落首领为他喊冤。夏禹不得已派人下去进行调研,调研的结果可想而知,防风氏确实是为了防洪而延误会期。于是,大禹亲自给防风氏平反昭雪,并允许立庙祭祀。但防风氏高大的身躯已经轰然倒下,他再也不能为自己的百姓奉献力量和智慧,平反只是对活着的人的心灵安慰。防风氏被杀成了中国最远古的冤假错案。

防风氏悲壮地驾鹤西去。四千多年来,防风氏的故事一直流传在防风故国的土地上,百姓口口相传,学者把他载入史册,孔子、韩非子、司马迁都提到过他的事迹。他治水的功德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里,他高大的形象雄立在历史的深处。

 

防风氏为百姓兢兢业业地治水,百姓就永远怀念他。难以考证从何时开始,百姓开始自发地秋祭防风。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五日,人们在防风山(又名封山)前举行隆重集会,祭奠先祖。古人的祭祀都离不开舞蹈,因为舞蹈是人类情感最直接最自然的流露。为了表达对防风氏的爱戴,人们专门创造了一种舞蹈,叫作“防风舞”,南朝梁代著名文学家任昉编写的《述异记》中对这种舞蹈有最早的记录:“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发而舞。”舞蹈有最古老的丝竹之声伴奏,可以想象,这粗犷的音乐传达着哀伤,灵动的舞步散发着先民的率性、狂野和虔诚,表达的是对治水英雄屈死的怨恨。为了纪念他,人们把他尝过的一味治疗伤风感冒的草药叫作“防风”,还说这是防风氏生命的化身,这味草药一直沿用到今天,每一家中药房都可以找到它的身影。为了纪念他,人们还把当地世代相传的烘豆茶称作“防风神茶”。这是一种咸茶,用烘熏青豆、少量茶叶,加上用微量盐腌制的橙皮、卜芝麻(野生芝麻),就可以泡出一道风味独特的防风神茶,现在它还是防风故国的乡民招待客人的风味饮品。

历史记载,最早的防风庙是晋朝时的武康县(今德清县)县令贺循建造的。从那时起,祭祀防风氏的活动开始由官府主持,到吴越国王钱鏐封防风氏为“灵德王”,新建风山灵德王庙,纪念活动达到鼎盛。以后,祭祀活动历年不衰,防风庙也屡毁屡建。在光绪年间,正殿的殿柱遭虫蛀,乡人更换柱子,本地的秀才梁英撰写了上面的这幅楹联,悬挂在殿柱上。

在20世纪60年代,移风易俗破四旧,防风庙被拆毁,祭祀活动停顿。直到1997年,防风庙重新修复,当地一位小学老校长程浩重新书写了殿柱上的楹联。在德清下渚湖畔,秋祭防风活动也应运重生。这一民间的防风庙会,现已成为一年一度的节日欢庆。

 

近年来,我每年不止一次去防风古国观光,几乎每一次都会走进防风庙,怀着崇敬的心去瞻仰防风氏的神像,诵读殿柱上的楹联,追怀那些虽然遥远却并不如烟的历史。

在怀想防风氏悲壮的历史故事同时,我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吴越王钱镠,他早年行军路过防风山,进庙祭拜,许愿祈求防风氏保佑,后来果真立业封王,为还愿而重建此庙,立碑勒石。可贵的是,他继承防风治水的精神,修筑钱塘江沿岸捍海石塘,保护了江边农田不再受潮水侵蚀;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闸,蓄洪抵抗旱涝,并建立水网圩区的维修制度,护佑了一方百姓安宁。

我会想起对防风文化做出杰出贡献的钟伟今、欧阳习庸两位老前辈,他们挖掘防风神话,引领防风文化的学术研究,精心编撰防风氏文献资料,不辞辛劳,无怨无悔,防风文化得以光大。

我会想起楹联的书写者程浩老先生,从抗战时期开始在下渚湖畔悉心办学,把一生都献给了乡村的教育事业,即使后来命途多舛,遭到不公正的待遇,也初心不改,留下美名美誉……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防风精神的源远流长,传承不息。

在今天的德清,古老的防风文化正被赋予新的内涵,焕发着新的魅力。德清县全民动员,三夺全省“五水共治”“大禹鼎”,谱写了当代德清人治水的新篇章。水乡的河流清澈,映照着蓝天白云,水乡的河流欢畅,映照着百姓笑脸,“河清、岸绿、景美、人和”画卷已经展开……这,不也见证了防风氏敢为人先、矢志靡他的治水精神之再现?

朋友,当你泛舟在淳朴野趣的下渚湖上,徜徉在防风小镇特色鲜明的小街里弄,一定会感受到来自远古的强烈磁场。我想,这该是防风氏的风骨。在防风氏死后的四千多年里,这种磁场一直存在于历史与现实的两极。

 

(作者系德清县政协文史委主任)

上一篇:仰峰:红色山村故事多
下一篇:苕溪渔隐 水榭廊桥
 
版权所有 @2008-2010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州市委员会
电话:0572-2398538 2398518 地址:湖州市行政中心1号楼 邮编:313000
市纪委监委驻市政协机关纪检监察组 举报邮箱:zhuzxjjz@sina.com 举报电话:0572-2398529
技术支持:南京博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