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湖州市委员会网站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首页政协概况政协要闻协商活动建言献策委员风采学习园地文史长廊
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文史书画
 
 
苕溪渔隐 水榭廊桥
——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南浔荻港
日期:2017-05-13 浏览次数: 字号:[ ]

和孚因漾而得名,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历代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其中荻港可谓中国名村,既保留了千年文明的史迹遗存,又焕发出现代化的勃勃生机。

最好的江南水乡遗韵

荻港村东傍龙溪,西靠湖菱公路,因河港纵横,水中芦苇丛生而得名。历史上也称荻冈。据说,元代的庞隆最先发现了“荻苇满溪生”的世外桃源,辞官隐居于此,专攻文学,开启了荻港的人文风气。

荻港的人文精神是具体的,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它又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既体现了历史文化的沉淀和内涵,又折射出荻港人的信仰、理念和情怀。据史载,荻港原有上下两堡。宋代时市集于上堡,宽2里,长5里。至明代嘉靖年间,因倭寇之乱而北迁至下堡。至今,这里苕溪渔隐、水榭廊桥、原汁原味的古村遗韵,更是赢得了著名文学家舒乙“这是最好的江南小镇”的赞誉。

走进荻港,便可感觉到从水阁和廊棚投射出的浓浓水乡韵味,感觉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情以及错落有致的江南民居建筑,仿佛瞬间启封了千年沉睡的记忆。

荻港自古桥多,共有23座之多,大多始建于明、清年间,由此荻港又称古桥之村。如建于清乾年间的兴隆桥小巧玲珑,至今保存完好。单孔石梁桥的两侧护栏下爬满了绿色藤蔓,桥的尽头均置抱鼓石。而建于清乾隆康熙年间的秀水桥,桥头竖有石碑,桥的拱肩部间镶嵌石壁,两侧有石镌楹联,桥上有望柱8根,其中4根雕有坐狮,纹饰细腻,形象生动。还有庙前桥、余庆桥、永庆桥、太平桥、长春桥、积善桥、乐善桥等,一座座风格各异的古桥,倒映在清清的河水之中,构成了一幅幅江南水乡独特的桥文化画卷。据该村老人回忆,历史上曾有“来来往往冬安桥,烧香念佛长春桥,看戏看会纵观桥,买鱼买肉上石桥,买油买酱小木桥”之说。

站在石桥上眺望,一条小河纵贯东西,两岸尽是廊屋,街廊带廊顶,既挡风又避雨,环顾皆景色秀美。踏步在这廊街的石板路上,想起当年荻港章、吴两富绅号称“章百万,吴无数”的老话,脚下便踏出了些许沉甸甸的文化滋味。至今遗存的石板路直铺的,据说是由章家修筑,而横铺的却是吴家出钱修筑的。这些廊街的两边部分民居中开设了各式各样的店铺,卖什么的都有,但又不是古玩店或者文房四宝店,更不是旅游商品店;柜橱里摆的都是生活必需品和食品,还有一些服务性行业,如理发店、小饭店、杂货店、裁缝店等。总之,这些小店铺大多是为村民准备的。

然而,最热闹之处还是茶馆。村里老人们围坐在陈旧的老茶桌边喝茶聊天,显出一种得天独厚的悠闲。只是那小桥流水之间偶尔摇过的小船,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在安详宁静中平添了“倚港古村落,巷弄如弯月”的美妙意境和神韵。

耕读传家的儒家风范

荻港村原建有36座堂。其中章家有三瑞堂、凤藻堂、寿凝堂、清芬堂、鸿遇堂、慎余堂等19座堂;吴家有承仑堂、礼耕堂、仁德堂等12座堂;朱家有鸿志堂、根本堂、四本堂等5座堂。这36座堂的建筑都别具一格,但大多已焚毁,或残损不全。至今幸存的三瑞堂、墨耕堂、鸿志堂等砖木结构建筑基本完好,尤其是砖雕门楼古朴精致,显示了荻港先民“耕读传家”的儒家风范。在荻港老街的一处木雕门面上钉着“礼耕堂”的门牌,没想到进去竟有四进深,这是吴氏望族的故居。后来曾是吴兴商校的所在地。礼耕堂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厄运,但如今已初步修葺保护,在内厅梁枋上仍可看到精美的雕刻,让人联想到当年吴氏家族的豪华与气派。

荻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人文景观独特。如南苕胜景虽毁于战火,但放生池、四面厅台基等尚存,尤其是八角池及五孔石梁桥保存完好,这种“鱼沼飞梁”结构为道教建筑特点,江南罕见。演教禅寺和总管堂等人文建筑,大多创建于唐、宋时代,后经历多次废毁,但如今修建后又重展昔日风采。

荻港更是名人众多。在历史鼎盛的200年间,荻港共出了50多名进士、状元和100多名太学生、贡生和举人。其中章、吴、朱氏是荻港三大望族。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地质事业奠基人之一章鸿钊,外交家章祖申,银行家朱五楼,著名诗人朱渭深,音乐家陈啸空、邱望湘,北洋政府的章宗元、章宗祥,书画家吴澡雪,历史学家章开沅、近代实业家章荣初等,均为荻港人。瑞典斯格瓦特·贝纳多特亲王的继子罗伯特·章,也是荻港章氏的后裔,并已来认祖寻根。

著名的南苕胜境遗址

南苕胜境遗址位于荻港村东南隅,建于史称乾隆嘉庆盛世的年代,当时是一座建筑群,其中以云怡堂、积川书塾最为有名。

元代水路总管庞石舟曾隐居荻港,筑“溪隐堂”,供奉吕纯阳像,后毁于兵火。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荻港朱南屏在溪隐堂故址建“云怡堂”,建筑分前后两进,前为文昌阁,后为纯阳楼,供吕纯阳祖师。云怡堂为道教设坛之地,堂内曾保存全部“道藏经”,分10座樟木书橱存放,目前尚存石碑。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全真教道士蔡松友募资,里人章氏第九世章橘翰等人竭力支持,花费4000多银元,对原建筑进行拓建,改纯阳楼为吕祖殿,兴建积川书塾、读书处、涵养居,并建筑放生池,上架石梁桥,大门上悬“南苕胜境”额,改建后的吕祖殿为楼井式结构,楼中不铺楼板,围以木兰,可扶栏绕行,朝拜吕祖;上楼可临窗远眺,苕上风光尽收眼底,成为一处环境恬静清雅的“仙境”。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获港章芩、章宗赢叔侄去京都求学,其间向其师朱珪详细介绍南苕胜境的幽雅,后侍郎朱珪督学浙江,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五月监督湖州科试后,亲自赴荻港浏览南苕胜境,不禁感叹:“于斯治心讲学,可以挹山川之秀左右逢源矣!”并撰《积川书塾记》,此文对南苕胜境记述甚详,又说:“土积成山,水积成川”,鼓励学子多读书,读好书。

南苕胜境中的吕祖殿,又称吕祖师庙。清嘉庆初年,荻港章蘋野在北京做官,与公卿结交,常有往来,在闲聊时多次推介自己故乡南苕胜境及吕祖之灵验,因此在京都官场上引起了一定反响。清嘉庆五年(1800)四月,当地的湖州知府善庆,以荻港吕祖庙“祈雨祈晴,历著灵验”为由,请浙江巡抚上书奏请嘉庆帝御书加封。是年八月十二日,得嘉庆帝为吕祖庙御书“玉清赞化”匾额和钦赐“警化孚佑帝君吕纯阳祖师祠”匾额。因此,资政大夫、浙江巡抚元恭撰《纯阳吕祖师祠御书额恭记》。据《湖州府志·祀典》所载,荻港吕祖庙为地方官每年应祭祀的庙宇。

积川书塾原为荻港章氏私家书塾。荻港章氏是村里的名门望族,章氏六世霞桴公嘉㷕弟兄三人,尤为重视教育子弟,此风代代相传。族中的章咸文曾亲自执教,因其子乃焯入仕途,死后被封为朝议大夫。书塾迁入祖师堂后,取名为“积水成渊”、“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意在期盼培养出许多熟音诗书之才。据和孚镇有关资料显示,积川书塾执教的老师,以章姓为主,多为博学多才、德高望重之士。因而当时学子纷纷慕名负箧求学。一个小小的家族书塾,仅在清代就出了百余名进士、举人、太学生、贡生,可谓名噪一时,不同凡响。

江南世家章鸿钊故居

荻港章氏是绍兴移民,前四代一脉单传,于明末清初开始发迹。第一世荻港章氏是庄稼人,在家谱上连名字也没有,但纵观荻港章氏这江南世家,可谓人才辈出,绵延不绝。

章鸿钊(1877-1951),字演群,又号演存、爱存,笔名半粟,荻港人。他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教育家、诗人,中国地质学创始人。1922年,发起成立中国地质学会,任第一届评议会会长。建国后,先后任中国地质工作者指导委员会顾问、中国科学院地质学专门委员、南京市人大代表等职。章鸿钊与翁文灏、丁文江、李四光并称为中国地质科学四大奠基人。李四光曾在给章鸿钊的悼词中高度评价了章鸿钊一生,称誉其为“中国地质事业的创始人”。

现存的章鸿钊故居又名“三瑞堂”,系章氏后裔建于清乾隆年间。位于荻港西南,坐北朝南,北临市河,屋宇达64间,占地面积约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为荻港三十六堂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故居建筑原为五进,现存四进。其主轴线建筑为四进深,厅楼间由义门贯通,门楼已毁。一进为厅堂,通面阔12.3米,进深10.04米,构架用材硕大,梁枋施简练弧线装饰;三开间,明间为抬梁式,次间为穿斗式,山墙作观音兜,梁、栋作简单雕刻装饰,硬山造。二进通面阔11.3米,进深9.2米,重檐造,天腰檐,三开间,右侧置厢房,为典型的清代江南民居风格。主轴线第一进与第二进中间天井原栽有玉兰树、桂花树各一棵,象征玉堂富贵。现仅存的玉兰树,距今已有230余年,树的主干早已空心,但枝上却开满繁华,清香浓郁。三进、四进是楼屋,面阔各三间并带西厢,均为穿山造,两侧次轴线各为二进深。其西建筑尚存平屋二进,面阔各三间。现存平屋三间,后有重檐楼房三楹。砖雕门楼,额书“辑熙纯石段”。其东耳房仅存平房三间。故居尚存槅扇和漏窗,还有铁花纹窗栏和玻璃窗,为西式建筑材料。但老宅高大的墙面已经破损不堪,有些地方石灰已开始剥落,给人一种苍凉、悲悯的感觉。

章鸿钊故居三瑞堂四周尚有鸿志堂、墨耕堂、礼耕堂等清末民初大宅古建筑,从而勾勒出一个恬静而雅致的江南水乡古村落的氛围。

上一篇:在防风小镇怀想防风氏
下一篇:安城:说不完的故事
 
版权所有 @2008-2010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州市委员会
电话:0572-2398538 2398518 地址:湖州市行政中心1号楼 邮编:313000
市纪委监委驻市政协机关纪检监察组 举报邮箱:zhuzxjjz@sina.com 举报电话:0572-2398529
技术支持:南京博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