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景庐不仅以出众的诗画才能享誉浙西,而且在做人方面也堪称楷模。
敬上爱下,教子有方
景庐对长辈十分孝顺。1929 年,景庐的母亲患上当时俗称的鼓胀病,医生也束手无策。一天,望着被病魔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母亲,景庐心如刀绞,他拿起一把剪刀走向退堂(厅堂后面的廊屋),小姑母见状,感觉情况不妙,马上紧跟着进入退堂,跪下求景庐说:“侄儿,这是万万使不得的 !”景庐扶起小姑母,毫不犹豫地在自己左上臂剪下一块肉,熬汤给母亲喝。景庐企图用当时民间传说的割臂可治母病的方法,来挽救母亲垂危的生命。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这简直属无稽之谈,但景庐用实际行动诠释的孝母之心足以令人肃然起敬! 1938 年,姑母不争气的女婿当了日本人的汉奸,姑母一气之下投靠了侄儿景庐。景庐没有因为背负全家十一口人生活的重压而将她拒之门外,他接纳了姑母,并赡养尽孝。晚上景庐常陪老人谈天说笑,姑侄俩相处得十分亲密。
景庐深爱着妻子和一群儿女,他编的《愧荀集》,就是对亡妻真挚爱情的最好见证。景庐儿女很多,抗战期间,他拖儿带女,在非敌占区辗转,克服了重重困难。当时,七岁的五女令仪因患病未得医治而夭折,景庐为爱女的逝去悲痛万分,作诗云:“鱼更三跃灯光死,龀龄痼疾命如纸。深渊直堕呼不起,黄叶萧萧吾瘞尔。一轮月泻满林水,举家涕极悄相指。幽泉从母近尺咫,汝其毋怖可依止。”此诗句句仄韵,如短笛幽咽,急促凄凉,读之无不使人动容流涕。一次,一条蜈蚣在熟睡的四女洁仪脸上爬,景庐情急之下用手去捉,手被蜈蚣咬了一口,肿的很大。在躲避日寇的岁月中,逢年过节家中一无所有,景庐望着年小的儿女,心中很是难过。三年困难时期,景庐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自己舍不得吃,把细粮留给最年幼的孩子,并将家中仅有的一点带鱼煎好寄给兰溪的四女洁仪和远在安徽工作的六子正色,自己则吃金刚刺根等粗粮,结果连大便都解不下来。
景庐疼爱子女,但绝不溺爱。他言传身教,不仅让孩子们懂得如何孝敬长辈,尊重劳动人民,而且还教会孩子们乐观地面对困难,正直做人。在日寇占领时期,全家人常常要经受饥寒困苦的考验,景庐写下《雪夕勖儿女辈》来教育子女:“前贤几辈不饥寒,受尽庸奴白眼看,我岂寻常修小怨,何妨咄咄逼人来。未必无人识马周,心伤迟雪海天仇,他年纵使长贫贱,敦品须争第一流。”景庐一家曾辗转逃至金山村、六十亩地村,一座三开间两厢房的黄泥墙屋,住着景庐和房东两家。周围云山环绕,树林茂密,走在梅林和竹林间的石子路上,可以听到鹦鹉桥下流水的潺潺声。景庐没有画笔,就吟诗作《雨霄闲行》来描画山中美景:“黄梅日日雨霏霏,鹦鹉桥边草色肥。少妇采茶穿竹径,老僧负米入柴扉。泉喧远涧疑人语,花谢高枝作蝶飞。四面云山身在画,云山惜少钓鱼矶。”每天上灯以后,全家九口人挤在一个房间里,聆听景庐滔滔不绝地讲述竹林七贤、唐宋八大家、唐太宗和魏征等历史人物和故事,还有孔子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景庐乐观的生活态度深深感染着家人,生活虽然艰苦,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却很充实。在宁波专员公署任职期间,景庐有两名勤务兵,他告诉家人公私一定要分明,不许叫勤务兵为家
中做事。景庐朋友多,书信往来也多,逢年过节,他总会多给邮差一点小费,对他们节日的辛苦表示感谢。茶余饭后,他常常让孩子们围坐身边,给他们讲古代先贤的故事,如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人的爱国故事,教育子女做人要光明正大,要热爱祖国。抗战时期,景庐曾数次对孩子们说,如果自己去当汉奸卖国贼,全家人的生活会过得很好,家中的房屋也不会被日本人烧毁,但是我们决不能做民族的罪人!景庐还时常在孩子们面前痛骂发国难财和胜利财的贪官污吏。这些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孩子们十分唾弃汉奸卖国贼,深深体会到过艰苦生活是多么值得自豪和骄傲。
不屈不挠,坚定抗日
抗日战争刚爆发不久,景庐一家曾寓居在长兴水口镇董家村的亲戚家。一天,十一岁的四女洁仪向厨房走去,见父亲怒气冲冲从对面走来,连女儿也不看一眼,洁仪吓得不敢出声,更不敢叫他。洁仪走进厨房,见家人都站着,呆呆地发愣,她好一会才回过神来,顺着众人的视线往桌上看去,哎呀,父亲的帽子被刀斩断,菜刀辟入砧板深达一寸多,家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菜刀拔出来。这件事情的起因原来是这样的:长兴城沦陷后,汉奸们出来组织维持会,好借机巴结日本人,他们想让有名望的人来当维持会长,景庐自然是最佳人选,于是汉奸们将景庐的名字写入名单。此消息传到水口山中,景庐勃然大怒,跑到厨房操起菜刀,愤愤地说:“许 ××,李 ××,以前是我的老师,现在是我的敌人,如不除去我的名字,我必杀了你们。”“我头可断,也绝不做汉奸!”他边说边把头上的帽子摘下来用刀劈了,这一举动震动了亲友,他们连夜派人入城,设法除去景庐的名字。去的人办妥事情回来告诉说,那些曾是景庐朋友和老师的人,笑景庐太“迂”,景庐愤然道:“不迂,便是认贼作父!”景庐坚决不肯出任维持会长,于是被认定为抗日分子。
抗战时期,景庐在浙西临时中学任教,就是为了不让子女接受日寇占领区的教育。他把大家庭的成员分成两部分安置在非敌占区,一部分成员随自己工作地点的变迁而奔波。他辗转在浙西非沦陷区,每当日寇扫荡,他总是心急如焚地牵挂不能随行的儿女们。当时长兴文献委员会及图书馆设在泗安的集云寺旧址,景庐出任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图书馆馆长。1943年泗安沦陷,景庐带领工作人员将馆中书籍临时移藏至田间,并覆以稻草,先躲过日伪的视线,然后出重资雇人冒险连夜悄悄将书籍转移到浪川嶰。不幸的是,随着敌人扫荡的深入,长潮、向水、六都诸邻嶰俱被日伪盘踞,浪川嶰也难逃厄运,转移出的书籍连同存书的民居最终一起被日伪军烧毁。这次扫荡,日伪军没有抓到一名工作人员,于是设卡盘问过路人。景庐一行人转移途中,在山林突然遭遇伪军,走在前面的同行好友玉仲被误认为是朱景庐,伪军不容分说将其捆绑,后来辨明他的身份是医生,才将其释放。景庐因背着七儿正气,携着分娩才二十二天的妻子曼雯,行动较缓,落在了后面,当行至九折岭山麓时,景庐不见同行的玉仲等人及行李,猛然间瞥见山林中晃动着几个黑衣持枪的人,马上意识到情况不妙,急忙改走旁路,才得以摆脱险境。
正直做人,清廉为官景庐为人正直,爱打抱不平。青年时期曾习过武术,一般四、五个人都不能近身。有一次在长兴与朋友聚会,其中一位朋友不小心得罪了店家,店主不分青红皂白,依仗权势,叫来几个警察,景庐见状很是不平,出来与警察论理。四个警察从四个方向一拥而上向其扑来,身高一米八的景庐,手肘、腿脚并用,将那四个警察甩出去好几步远,他们跌倒在地,爬起来拔脚就跑。景庐随后追去警察局找人论理,但未见到人,一气之下一脚把门庭内的一只大石香炉踢翻在地。据说第二天警察局派四个人费尽力气才把石香炉放回原处。从此,景庐在长兴城里得了“火龙”
这个称号。
景庐身居要职期间,从不随波逐流,为己谋私利。一次工作单位要每位工作人员写出自己最崇敬的人物,大多数人都写孙中山、蒋中正等知名人物,唯独景庐写下“王一风”。人们惊讶地问:“王一风是谁啊?”景庐说:“王一风是我的岳父大人,他是一位医德、医术都很高的中医,待人和蔼,给富人、穷人看病一视同仁。穷人有急病,他半夜都会出诊,甚至不收一分费用。我非常敬佩岳父的人品。” 1946 ~ 1947 年间,景庐在宁波专员公署任主任秘书,是专员公署的二号人物。专员深知景庐的为人,十分信任他,将自己的私章交给景庐,公署通常事情的处理,基本都由景庐直接签字、批文,再盖上专员私章。抗战后的公务员工资并不太高,景庐靠这点工资来支付一个多口之家的衣食住行,显然是不宽裕的,因此景庐在星期天常辛劳作画,用卖画所得补贴家用,他从未想过用手中的权力来为自己谋取经济利益。一次,有人托关系,想批个条子,事情办成后可以给 6 担米的酬谢(1 担米大约是 150 市斤,6 担米相当于当时不低的月薪了),此事被景庐一口拒绝,他对家人说再穷也不能搞这种钱用。当时有些公务员利用手中的权力,与商人合作谋利,而景庐始终坚持一个信条:为官不能经商,否则不可能是清廉的。
景庐处处以身作则,坚持原则,做事做人光明磊落,其高尚的人品和出色的诗画才能,赢得当时社会的普遍赞许和尊敬,被誉为“浙西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