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湖州市委员会网站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首页政协概况政协要闻协商活动建言献策委员风采学习园地文史长廊
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文史书画
 
 
现代书法大师沈尹默(二)
日期:2020-01-03 浏览次数: 字号:[ ]

   二、沈尹默父辈亲属

   沈际清(1807—1873),字润生,号楝泉,沈尹默祖父,浙江归安(今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竹墩村)人。受吴兴沈氏家学熏陶,善书法,喜藏书。书法宗颜真卿、董其昌,才思敏捷,酒酣辄手不停挥,顷刻成章,有求书者必应,毫不吝惜。寄籍宛平,由优行廪生,清道光十九年(1839)顺天乡试第一名;二十五年(1845)会试,挑取謄录,遵例改归原籍(浙江归安),补国史馆誊录,议叙宛平知县。咸丰三年(1853),在籍办捐办团,保升同知;平定太平军后,随左宗棠赴京祭陕西,题补汉中府定远厅同知、调西安府宁陕同知;历充八年(1858)、九年(1859)乡试同考官;署鄜州绥德直隶州事;办理陕捐出力,奏保加运同衔;十年(1860)、十一年(1861)在全陕和金积堡荡平寇案内保升知府,后加盐运使衔正四品,诰授朝议大夫。配桐乡候选县丞程郁光女,继嘉庆进士礼部郎中湖城钮平斋女,副室陆氏。葬湖州北门外王家村杨辉山下。子二:祖颐、祖勋。

   沈祖颐(1854—1903),字诒仲,号龠斋,母陆氏。国学生,清同治十二年(1873)遵筹饷例报捐通判,指发陕西并加盐提举衔;光绪元年(1875)至十八年(1892)五月,两次任陕西汉阴厅(又名砖坪厅,今安康市岚皋县)抚民通判,并接任汉中府定远厅(今汉中市镇巴县)同知,直至任内卒。其“政尚简易,不事矜张”;“尤拳拳以兴学育才为急务……”抚民通判为当时汉阴最高行政长官。他喜吟诗文,爱藏书,书宗欧阳询,兼涉赵松雪,中年尤喜北碑。归葬湖州北门外王家村杨辉山下。配咸丰浙江举人陕西候补知县高隽女,继道光福建进士山西潞安同知彭翊孙女、咸丰举人陕西洵阳县知县彭养珊女。育子三: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女三:沈毓珠(星联)、沈毓珏(雅君)、沈毓瑾(小妹早夭)。

沈士远(1881—1950),生于陕西汉阴,浙江吴兴竹墩人。著名学者,庄子学专家、文字学家,“三沈”长兄。从小专攻古文,学批公文,精研老庄,以承父业,书法得其父传。1903 年,其父在陕南宦所故世,举家移居西安,他即挑起家庭经济重担,率先归故乡湖州,先在南浔正蒙学社执教国文,半年后受聘杭州浙江省高等学堂讲国文,在学生中常倡言“兴复汉族,驱除胡虏”,毫无顾忌,并将进步刊物借阅学子,对学生影响巨大,陈布雷即是他的得意门生。1917 年,受蔡元培之聘赴北京大学任教,进入学校评议会,并担任北大预科乙部教授、庶务部主任;还兼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燕京大学教授。曾任北京中等以上学校教职员联合会书记,直接参与领导了五四运动。1921 年春夏,领导北京大学等八校校长长达 4 个多月的索薪和争取教育经费的斗争,遭军警殴打受伤,在全国人民声援下终获胜利。曾冒着危险,及时通知陈独秀转移,免遭北洋军阀政府逮捕。他和鲁迅等人也相知甚密。他在大学讲授《国故概要》的庄子《天下篇》时,论述精辟,北大师生称其为“沈天下”。1929 年后,先后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省府委员兼教育厅长、国民政府教育部秘书、湖北省教育厅长、江西省府委员兼教育厅长、国民政府考选委员会副委员长、高等考试初试(再试)典试委员长、免考选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1950 年初,聘为北京故宫编纂委员、故宫博物院文献馆主任。育子二人:令章、令华;女一:令聪。

沈兼士(1887—1947),又名坚士,字犟,室名抗志斋、段砚斋;“三沈”中行三,生于陕西汉阴,吴兴竹墩人,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文献档案学家、教育学家。受家庭严格庭训,诗词、古文和书法从小便有深厚基础,并攻文字学。1905 年,与二兄沈尹默自费赴日本留学,先入东京铁道学院,课余师从章太炎学小学,并加入同盟会。191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物理专科学校,当年归国。1912 年,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国文教授。“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和二兄沈尹默一起倡导白话诗,发表新诗十几首,中国早期新诗的倡导者之一。1921 年,受聘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主任,后任北大文学院院长。1926 年,赴厦门大学任国文教授,不久即返京,在故宫博物院从事研究工作,兼任故宫博物院常务理事、文献馆馆长;并力主成立中瑞联合考察团,保护西部文物,影响深远。1927 年,参与创办辅仁大学,后任该大学文学院院长、代理校长;兼任天津中日学院院长。他与鲁迅关系甚密,是鲁迅治丧委员会委员和《鲁迅全集》编委会委员。1937 年,日军占领北平,他发起成立秘密抗日组织炎社,经常用甲骨文、金文、篆文等古文字写文章、赋诗、撰联,愤斥日寇。1942 年辗转到达西安,关怀流亡学生;入川后,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名誉教授。抗战胜利后,担任教育部平津地区主任委员,负责接收、甄别工作;并创办国立高级工业职学校,主张工业救国;同时复任辅仁大学、北京大学国学教授。他设立汉语“文字画”“初期意符字”等训诂、文字、音韵学说,建立档案学,是清末档案整理的开拓者。沈兼士承家学,也能书法,擅行草,结体参考章草,呈横扁之状,用笔轻捷,顿挫提按分明。1947 年 8 月 2 日,患脑溢血病故。主要著作有《沈兼士学术论文集》《文字形义学》《杨雄方言之研究》《广韵声系》(我国迄今为止为汉字形声学研究最完整的学术著作)、《声训论讲义》《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段砚斋杂文》等。育子一人:沈观;女四人:沈萃、沈泰、沈节、沈兑。

三、沈尹默生平佚事

1.自评

我无字不入诗,为诗坛之公认。平心而论,我之成就当以诗为第一,词次之,书法最下。世人不察,誉为之书法,实愧哉矣!

2.自述学诗

我五岁上学,发蒙的李老师是一位年过七十的不第秀才,他却爱好诗歌,时常喜欢念几遍《千家诗》中的名句,如“将谓偷闲学少年”之类给我们听。后来另请了一位湖南宁乡吴老夫子,这位老夫子自己虽然不作诗,但教我们读《古诗源》、蘅塘退士所选的《唐诗三百首》,我觉得很好。这位先生教人很严厉。我自小就没有记忆力,十四岁那一年,因为背不过书,急得生了病,在家中休养了一个时期,颇感轻松自在。于是乎一连读了几遍《红楼梦》。又看了一些小仓山房的著作,以及李、杜、韩、白诸唐人的诗选,其中尤其喜读香山的作品,这样,就引起了对于诗歌深厚的兴趣。因早岁僻居陕南,既无良师可以请益,且以远处外省,又不能回故里应科举考试,以资磨炼,入学校肄业,更不可能。所以新旧学问,皆无根底,只以自己兴趣所在是诗词与书法,因而不断暗中摸索。偶遇有人谈诗论字,即从旁注意听取,归而参之旧说,加以思考,信合于理,然后敢从其方,至今学习,犹循着这一途径。定远原是僻邑,而官廨后园依城为墙,内有池亭花木,登高望远,则山野在目,河流湍急有声,境实静寂。每当课余,既往游览,徘徊不能去。春秋佳日,别无朋好可与往还,只同兄弟姊妹聚集,学作韵语,篇成呈请父亲,为评定甲乙。山居生活,印象至深,几乎规定了我一生的性格。

3.自述学书法

我十二岁始习书法,从欧阳询《醴泉铭》《皇甫诞碑》入手,对叶蔗田所刻《耕霞馆帖》最为欣赏。之前,塾师崇拜黄自元的字,要我临黄自元《醴泉铭》书帖。遵师命,依样画葫芦。一次,父亲见我临帖,便在仿纸上写了临欧阳询《醴泉铭》的字。只见父亲写的方严整饬,和自己临帖一比,立见雅俗,于是弃黄自元而学欧阳询,兼习篆隶。十五岁时,已略知书字,父亲因命我将祖父题壁诗钩摹一通藏之。父亲亦喜吟咏,但矜慎不苟作,书字参合欧、赵,中年喜北碑,为人书字,稍不称意,必改为之。公余时读两汉书,尤爱范史。我幼年在家塾读书,父亲虽忙于公事,但于无形中受到熏育。

4.沈体书法

沈长庆告诉笔者:沈尹默经过 70 多年的书法实践、理论、组织和教育的四方面磨合,刻苦探索创作,终于形成了“沈体书法”。其特点是:以“二王”为宗,融汇欧褚,汲取百家,博采众长,自成一体。其字俊秀飘逸,清新刚健,沈体涵盖楷、行、草书,尤以行书为精,不偏不怪,雅俗共赏,极具艺术性,更具实用性,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瑰宝中的重要一员,是现代“二王”第一人。

沈体书法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一)北京时期(1894—1932):沈尹默五岁学书,在他父亲指点下,弃馆阁体而学欧,刻意模仿欧、赵,甚至学赵(孟 )、学仇(涞之),受到陈独秀“字其俗在骨”的批评,乃专意取法魏碑,“自觉腕下有力”后,才遍临唐碑,特别于褚遂良用功尤勤,从米南宫经智永、虞世南、褚遂良、怀仁等,上溯二王书,进行了魏碑—唐碑—晋韵的转折,保证了沈体书法的流派特征。(二)重庆时期(1933—1949):他在《学书丛话》中回忆:“学褚书同时,也间或临习其他唐人书,如陆柬之、李邕、徐浩、贺知章、孙过庭、张从申、范的等人,以及五代的杨凝式《韭花帖》《步虚词》,宋李建中《土母帖》,薛绍彭《杂书帖》,元代赵孟、鲜于枢诸名家墨迹。尤其对于唐太宗《温泉铭》用了一番力量,因为他们都是“二王”嫡系,“二王”墨迹,世无传者,不得不在此等处讨消息。兰亭楔帖虽也临写,但不易上手。于明代文衡山书,也学过一时;董元宰却少学习。”这一时期,他脱离了书法艺术探索,成为当时二王流派的灵魂人物,“民间第一大书家”。(三)上海时期(1949—1966):这一阶段是他 68 岁到 84 岁时期,“沈体书法”日臻完善。20世纪 40 年代中国书坛有“南沈北于”双峰对峙的局面,随着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退出大陆,标志着自沈曾植以来以北碑人行草和清代碑字书风寿终正寝;而以崇尚晋唐的沈尹默沈体书法,则成了重振中国书坛雄风的历史重任。为此,沈尹默以自己特殊身份,积极争取陈毅、周恩来乃至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对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视、支持,建立书法组织,培养年轻书家,出版《书法》《书法研究》《书与画》,在上海首开书气,继而走向全国,结束了中国书法艺术私相传授的历史。沈尹默作为书坛领军人物,使书法活动在全国开展起来,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上一篇:江南书画第一擘(上) ——记湖州宿儒谭建丞先生
下一篇:浙西名士朱景庐(下)
 
版权所有 @2008-2010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州市委员会
电话:0572-2398538 2398518 地址:湖州市行政中心1号楼 邮编:313000
市纪委监委驻市政协机关纪检监察组 举报邮箱:zhuzxjjz@sina.com 举报电话:0572-2398529
技术支持:南京博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