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湖州市委员会网站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首页政协概况政协要闻协商活动建言献策委员风采学习园地文史长廊
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文史书画
 
 
浙西名士朱景庐(上)
日期:2020-01-03 浏览次数: 字号:[ ]

   

   朱景庐(1896 ~ 1961),名至诚,景庐是其字,别号尊者、末上词人、夗沽老人,浙江省长兴县雉城镇人。因其诗画才能出众,民国时期,与浙江长兴的金涛(字子长)、王修(字季欢)一起,被誉为“浙西三名士”,并收入《湖州名人志》(第 477 页)和《长兴县志》(第二十七卷·人物·第 816 页)。早年毕业于浙江省湖州三中,后毕业于北平警官高等学校建筑科。抗日战争前任过杭州市民政厅科员、宁波市警察局秘书等职。抗日期间曾任过浙西二区专员公署主任秘书、长兴县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图书馆馆长,后在孝丰桐杭中学、浙西二中任国文教师。抗日胜利后,浙西二中迁回湖州,更名省立湖州中学,景庐在此任教,不久便赴宁波,出任宁波专员公署主任秘书一职,后又在宁波市甬江女子中学任教直到 1950 年末。新中国成立后任过宁波一中图画教师,并于 1957 年加入民革。

   朱景庐自评生平致力:诗第一,文次之,画第三,书法第四,末为弈。鄞县张原炜孝廉评其诗文:“文境清绝,拟之清代作家,当在柈湖(清散文家吴敏树)初月(不详)之间,诗则纯任自然,仆尤爱‘落叶敲窗遍,秋声尽入楼’等句,读之如嚼冰雪也。善画,山水苍秀,法耕烟散人(清画家王石谷),花卉也不落寻常蹊径。擅草书,每画必题诗,有三绝之誉。”景庐一生写下大量诗文,十分推重汉代司马迁以及唐宋八大家韩、柳、欧、苏和桐城派的诗词和散文。著有《愧荀集》、《景庐四十告成诗草》、《景庐诗草》四卷,《景庐题画诗》二卷,《花魂石魄楼文胜》、《长潮岕随笔残稿》、《夗沽梦忆》等。其中《愧荀集》、《景庐四十告成诗草》于抗战前付梓,分赠亲友,后均已佚失。景庐擅画山水,山水苍秀;亦擅花卉,设色丰润,鲜艳有致。每画必题诗,或行或草,诗情画意,相得益彰。遗憾的是,出于种种原因,景庐先生的绘画作品几乎全部佚失,其后人手中,只有四女朱洁仪保存了四幅,其中三幅是景庐自认为不满意要抛弃的画作,另一幅是恭贺洁仪新婚,送给爱女的唯一嫁妆。景庐还著有《中国山水画传统源流初探》一书,约 10 万余字,1957 年投寄上海大众群乐出版社,未见出版,也未见退稿和回复。景庐善弈,据说在故里能与其对弈者,为数甚少,1958 年曾获得宁波专区围棋竞赛的冠军,1960 年参加在温州举行的浙江省围棋比赛,获得第二名。


朱景庐的祖父,祖居南京,属明太祖朱元璋的后裔。满清时期,为了躲避清政府的追杀,朱氏后人隐匿身世,不敢称自己为沛国朱,而自称为紫阳朱,以此躲过劫难。抗日战争前,朱家生孩子,都要去南京祠堂查看族谱,按辈分取名。景庐的父亲是“少”字,取名朱少儒,景庐辈是“至”字,取名朱至诚,景庐的儿子辈是“正”字,长子取名朱正元、六子朱正色、七子朱正气、九子朱正伦、十子朱正常、十一子朱正阳。

末时期,国家多难。为躲避太平天国战乱,年仅 16 岁的景庐祖父,只身从南京逃难到长兴,在一家糕饼店里当学徒,生活极其困苦,他将洗净的小石子拌上盐,就着石子的盐味喝稀饭。他的吃苦耐劳,得到了师傅的赏识,遂将女儿许配与他。妻子不识字,靠给人做衣服贴补家用,夫妻二人不辞辛苦,勤俭持家。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儿子朱少儒与人合伙开了南货店、布店,自家又单独开了小百货店,陆续购置一些田地,并建造了一幢五开间两层的楼房,房屋前有花园,后有果园,日子富足又安逸。令人痛惜的是,历经千辛万苦积攒的所有家产后来竟全部被日本侵略者焚毁!

朱景庐生于 1896 年,殷实的家境,是他接受良好教育的保证。幼时读私塾,由于背书快,理解力强,尤其是对对子,他对得又快又工整,因此深受老师和同学的赞许和钦佩,都夸他聪慧过人。课余,他喜欢绘画,时常用心临摩《芥子园画谱》,后得以师从长兴著名的金石书画家王砚农先生,并揣摩古今名画及有关著作,绘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青少年时期,朱景庐博览群书,熟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兴趣十分广泛,且一目数行,过目不忘。在湖州三中求学时,曾得到国文教师章雨田、张柳如的好评。章雨田老师曾对人说:“此生好学,实科第中人,可惜迟生十载!”张柳如老师的评价则是:“文名籍甚,试必冠军,章雨田明经(贡生)及余,叹为凤毛麟角。”暑假返里,与王修(王季欢)一起参加长兴诸耆宿结成的“醉吟社”,二人年末及冠,与诸前辈轮值社坛,诗钟、文虎、射覆、征联,分韵唱和,风雅一时。中学毕业后,景庐一心立志学圣贤,希望能像曾子、孟子、韩愈、柳宗元、苏东坡、范仲淹等一样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以抒展自己的抱负。他的理想是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深造,这一愿望随即遭到了父亲朱少儒的强烈反对。朱少儒要儿子继承家业经商,并以不给钱相胁迫。母亲出于慈爱之心,暗中瞒着丈夫向外人借钱来成全儿子的求学心愿。但此时恰逢爱妻王凤清分娩生长子正元,景庐只得推迟一星期北上赶考,不料竟错过了北大及其他大学的考期。后经不住在京的长兴吴兴两地同乡的怂恿,报考了北平警官高等学校建筑科。在警校,景庐所习虽异,但课余仍作诗不倦,佳作迭出,受到当时警校教师吴兴人李升培的称誉:“朱生景庐,幼敂于学,下笔为文,斐然成章。洎长,负笈北平,余忝参讲席。……藏修之余,他无所好,恒藉吟咏以自遣。……长歌短咏,悉协声律,不懈而及于古,是非平日寝馈于篇什者,未易臻此。……至其能绘画,工山水,雅有师承。”(《〈景庐诗草〉序》,民国十九年一月吴兴李升培题序)
   警校毕业后,朱景庐曾一度赋闲在家。大约在 1927 年,经朋友介绍到浙江省民政厅任科员。在杭州,景庐全家度过了一段最安宁和最幸福的时光。两排房子隔着八棵桂花树的大庭院里,住着四户人家。夏天的夜晚,四家人聚在桂花树下,边乘凉,边听景庐谈古论今。节假日,景庐常偕夫人一起带孩子们去游西湖,环绕西湖漫步,一家人其乐融融,尽享天伦之乐。在杭期间,景庐加入西泠书画社,结识不少诗人画友,时常与这些朋友小聚,切磋技艺,甚是快活。社长王仁治赠诗称“景庐才绝伦,行吟可倚马。……诗画两擅长,性情自陶写。大名满浙西,辚轹白莲社
”。1932 年的一天,景庐与朋友泛舟西湖,饮酒赏月吟诗,景庐兴致很高,站起来走向船头想帮船工打浆,不料船身颠簸,一脚踩空,落入湖中。西湖的泥是香灰泥,陷入湖底是很危险的。景庐落水后,沉而复起,他感觉到头顶有一根黑乎乎的东西,急中生智用双手一攀,啊,是船舷!同游的人正着急呢,忽然看到他攀住了船舷,急忙将其拉上船。景庐转惊为喜,豁达地戏占一绝《再生》:“明湖醉入欲骑鲸,不见波臣倒屣迎,敢信誉词征后福,料应水府畏狂生。”1934 年,一位警校同窗就任宁波警察局局长,邀请朱景庐前去帮忙,于是景庐携妻儿前往,就任宁波警察局秘书长一职。1935 年,结发妻子王凤清不幸病殁于宁波寓所,亲朋好友纷纷前来吊唁。景庐痛不欲生,遂作律诗悼亡,某朋友夫人读此诗,不仅感叹说:“嫁夫如此,死亦无憾矣!”好友叶挺将军也写来挽诗表示哀悼,景庐后将自己及亲朋们写的挽诗和哀辞,汇编成《愧荀集》一册,付梓后分赠亲友。因景庐挽诗中有“神伤逾荀粲”句,故名之“愧荀”。遗憾的是,此书现已佚失。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 年日军频繁空袭长兴县城,父亲朱少儒受惊吓,一病不起,景庐得知消息,赶回长兴,侍候汤药。当时景庐一家暂避于长兴城北南庄村的岳父处。不久,父亲病逝,薄葬村旁。长兴城沦陷后,朱家城中的住房和商宅全部化为灰烬!此时因战事阻隔交通,景庐已无法返回宁波,只得携眷在水口山中避难。面对破碎的国土,景庐赋《自讼》诗一首:“匹夫皆负兴亡责,愧领头衔号难民。未肯饶人新白发,不堪回首软红尘。平生志耻求温饱,此日身非效隐沦。何物病魔挥不去,宵深愁对月如银。”

在躲避日寇的岁月中,景庐辗转于天目山区。当时国民党浙西二区专员公署建立昭明馆,征浙西各县耆宿,朱景庐与金子长(金涛)应征而至,出版《昭明馆诗集》。山中喜遇故友,真是“丱角论文于故里,华巅相集于名山”,旧友新知,相互唱和,十分高兴。抗战期间,景庐曾一度任国民党长兴县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图书馆馆长。当时在泗安集云寺,修建集云阁,设立县图书馆,景庐与王砚农先生合作“五云图”堂幅悬挂其间:中峙笏石,石的四周是五色缤纷的牡丹。日军流窜时,阁被毁,堂幅为日军攫走。集云阁建成后,景庐题诗三首,其中《集云阁晓坐》诗云:“晓试旗枪一盌茶,开帘爽气挹南华。渐忙农事平畴展,破寂书声隔院奢。草色度塘浮槛脚,波纹簸日晕檐牙。春归转觉来游早,莲叶田田未着花。”

抗战期间,景庐也曾先后在孝丰桐杭中学、浙西二中任国文教员。1945 年,随浙西二中迁址湖州(浙西二中更名为省立湖州中学)。1946 年春,因警校同窗又盛情相邀,再次返回宁波,出任宁波专员公署主任秘书一职。1947 年夏天,时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翁文灏先生的父亲翁勉甫老先生到宁波天童寺度假,特指名要多才多艺的景庐陪伴左右,时间达数月之久。景庐与翁老先生及寺院的主持僧人一起吟诗、绘画、对弈,相处得十分融洽,故得以观到《天童寺志》数卷,遂撰写了《天童山考略》一文。

当时国民党政府贪污风盛,景庐为人清廉,不肯与之同流合污。同僚们包车进进出出,他却无论刮风下雨,每天坚持步行上下班。当同僚们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时,景庐却与家人独守清贫,当时宁波的报纸曾称赞景庐是国民党里难得的清官。因实在看不惯种种腐败现象,他于 1948 年毅然辞去公署工作,重执教鞭,受聘于宁波甬江女子中学。国民党撤离大陆,有朋友替他订好了机票,邀他一同前往台湾,但景庐果断地拒绝了。景庐之所以这样做,一是舍不得丢下子女,二是认为共产党同是中国人,能把国家治理好。他欣赏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十分佩服毛泽东的文才和气魄。

新中国成立后,景庐仍在宁波甬江女子中学任教,1957 年加入民革,后进入宁波一中任图画教师。景庐渊博的知识,出色的诗画才能,深深吸引着学生,课后,他总是被问这问那的学生包围着,教书给他带来无穷的乐趣。闲暇时他常常提笔,边吟诗边作画,心情格外地好,1958 年绘画作品还参加了宁波市的画展。因历史的原因,在五十年代,景庐曾两次失去工作,生活陷入绝境。在失业这段最艰苦的岁月中,景庐以卖豆浆和粽子为生,并自号卖浆翁。出于对绘画的热爱,也出于为子女生活来源的考虑,景庐拖着年老体衰的身体,以顽强的毅力,倾其心血,将自己一生对中国画的探求总结出来,撰写了 10 万余字的《中国山水画传统源流初探》一书,1957 年投寄上海大众群乐出版社,结果石沉大海,音讯杳无。生活的困顿和精神的折磨,使景庐的身体每况愈下,他用红色墨水笔给四女洁仪写信嘱咐说:若书稿不能出版,一定要索回书稿。他将《中国山水画传统源流初探》一书的底稿交给了七子正气,《夗沽梦忆》手稿交给了六子正色。当时洁仪以为父亲身边没有蓝笔,才用红笔写信的,直到父亲去世她才恍然大悟,这是父亲的临终嘱托,他是在用血写绝笔信啊!由此可见,景庐对自己倾注满腔心血写就的书稿是多么珍惜啊! 1961 年农历正月初二,朱景庐溘然长逝。消息一经传出,出于对景庐诗画才能的钦佩,一些人向景庐的遗孀索讨书画遗物留作纪念,夫人周曼雯和年幼的孩子无知,慷慨地让他们自行挑选,结果画作全被人索走,甚至最终二十几枚印章,连盒子一起也被取走。七子朱正气将《中国山水画传统源流初探》一书的底稿,放在一个瓦罐里收藏,后来瓦罐在下乡的数次搬迁中不幸遗失了。


上一篇:海上画派巨擘王一亭
下一篇:百年承薪忆硕公(下)
 
版权所有 @2008-2010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州市委员会
电话:0572-2398538 2398518 地址:湖州市行政中心1号楼 邮编:313000
市纪委监委驻市政协机关纪检监察组 举报邮箱:zhuzxjjz@sina.com 举报电话:0572-2398529
技术支持:南京博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