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湖州市委员会网站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首页政协概况政协要闻协商活动建言献策委员风采学习园地文史长廊
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文史书画
 
 
晟舍:运河古镇 望族故里
文/叶银梅
日期:2017-12-13 浏览次数: 字号:[ ]

古晟舍,属乌程县常乐乡第二十九都,横跨荻塘(今长湖申运河),相传唐代名将李晟曾驻兵于此,故名。唐以前,晟舍人烟稀少,长满芦荻;唐后,始有人住,有钦、叶、黄、顾、李诸家。宋室南渡时,闵氏从北方迁来定居,人气渐旺。明朝中叶后,马、凌家族从练市迁来。至明成化(14651487)年间已成市镇,为城东第一镇。闵、凌两族也成为当地的名门。

据史料记载,明清两朝,晟舍考取进士者有31人,出任明朝尚书的有五人,分别是:闵珪,明景泰四年(1453)中举人,天顺八年(1464)廷试二甲,授山东道御史,弘治年间任太子少保、刑部尚书,赠太保,谥庄懿;闵如霖,闵珪从孙,嘉靖七年(1528)中举人,嘉靖十一年(1532)中进士,嘉靖三十五年(1556)升礼部尚书,赠太子太保;闵梦得,闵珪五世孙,万历二十二年(1594)中举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 中进士,天启六年(1526)升兵部右侍,获赐尚方宝剑,总督四川、云南、湖广,贵州、广西五省军务,崇桢二年(1629)升兵部尚书,赠太子太傅;闵洪学,闵如霖曾孙,万历二十五年(1597)中举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中进士,崇桢四年(1631)升吏部尚书,赠太子太保;凌义渠,天启四年(1624)中举人,天启五年(1625)进士,崇祯十六年(1643)入朝为大理寺卿,崇祯十七年(1644) 因李自成入京而为国自尽,南明弘光元年(1644)被追封为刑部尚书,谥忠清。

晟舍凌氏族人凌濛初,为明代文学家、小说家和雕版印书家,其著作《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与冯梦龙所著《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二拍”,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代表,开启了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先河。此外,凌、闵两望族的雕版套色印书,为中国印刷史添上了光辉的一笔,使晟舍成为了当时全国刻书业的中心。因此,在明清时期,晟舍以其科第联绵,簪缨绳继和全国领先的套版印刷而声震海内外。

在经历繁华的同时,晟舍也饱经沧桑:元末,晟舍是张士诚抵抗朱明军队的前沿,屡遭兵侵。明代,又屡遭倭寇侵扰,巨盗郑九屡次率众寇犯境焚掠,房屋逐少。清康熙年间,人烟又日益繁多,同时迁徙他方的也较多,如闵氏迁往附近的东庙环桥、大塘兜、南浔、双林等处,远迁嘉善、长兴、苏杭等处。凌氏迁旧馆、渚村,又因官幕流寓他省。同治初,太平军与清军争战多年,晟舍被害最惨,房屋所存者不过百分之一,百姓四散,不能聚族而居,那时,钦氏已无人,顾、叶、李氏也已人丁寥寥,黄氏还有人居住。1937年11月22日,日本侵略军自南浔水陆两路入侵湖州,一路烧掠,其中陆路沿嘉湖公路西进,古晟舍被焚烧殆尽,成为一片废墟。

建国后设置晟舍镇、晟舍公社、晟舍乡;1993年撤销晟舍乡,并入织里镇;2014年,成立织里镇晟舍街道(二级街道)。

 

河漾桥梁

 

晟舍地处水乡平原,境内河港如脉连延,漾荡如棋散落,湾兜似眼送波,水清波澈,“家家临水,处处瞰波”。镇南紧偎荻塘河(长湖申运河),镇中有晟溪自南向北穿镇而过,镇东有南小港、北小港等,镇西有蓬花兜、猫儿兜等,镇北有秀才兜、总管堂河等,共计大小河港湾兜漾荡70余条口。

镇境内溪港交流,舟楫迎往,架桥过水。自宋以来,晟舍百姓聚资修建桥梁,以使镇圩、圩圩之间通行方便。至清同治年间,沿荻塘河边有龙门塘桥、汇上桥、月影桥等,镇中晟溪上有花凤桥、南渡桥、卖鱼桥等,南小港上有红桥,北岸有连科桥,镇北有笋店桥,总管堂河上有财神桥,堂后有东牵龙桥,土地庙后有西牵龙桥,盘渚漾西北有万年桥,秀才兜上有土地桥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拱桥、石梁桥以及木桥共60余座。其中最著名的为龙门塘桥、花凤桥、汇上桥等。

 

街衢巷陌

 

晟舍虽如“弹丸”之地,然有历代众多的官员、富贾宅第,有连片的酒肆、茶楼、商铺,更有不少亭台楼阁等名胜古迹点缀其间,形成条条衢巷供人行走。

从龙门桥到蓬花兜,有鹅卵石铺成的“石路”;晟溪西,有相传闵氏孝子居住过的“晓珠巷”,因闵氏府第思履堂得名的“思履巷”,楼房傍河排列八间而得名的“八间楼”;晟溪东,有因闵庄懿内台总宪牌坊得名的“旧牌楼前”,有因凌氏节孝坊而得名的“新牌楼前”;旧牌楼内,有因巷口石狮子而得名的“狮子巷”;南小港东,有因闵庄懿归田后畜牛百头而得名的“牛棚头”;南小港西口,有因小港东来之水与龙门桥南来之水汇于此而得名的“汇角头”;北小港北,因有两株大槐树得名的“槐树下”;花凤桥西南,有出入凌氏宗祠的“祠堂巷”;新开河东,明朝时曾有大片住宅,中有大路得名“资政坊”,有明朝时宅第毗连至此而得名的“南墙门”,等等。

 

古迹名胜

 

数百年来,晟舍因人才辈出,官宦府第连云,文人宅居相望,同时寺庵宫观众多,牌坊栉比,名人墓葬散落四周……镇内随处都有古迹名胜,成为闻名于时的游览胜地。其中多为元明清代闵氏、凌氏等大家族为官之人的园林故居、亭台楼阁,大多毁于清乾隆年间至同治年间。

明至清嘉庆年间,晟舍先后建起8座牌坊:南小港西口北岸的“勋阶极品”坊、晟溪东的“内台总宪”坊和南小港北岸的“宗伯学士”坊、花凤桥东堍的“赐尚方剑”坊、晟溪东岸的“苕霅流芳”坊、栖梧村附近的“百岁”坊、南仁村附近小邾巷口的“节孝”坊、音四圩村古性庵前的“节孝坊。至清同治年间,仅存“内台总宪”坊和“节孝”坊,其余均毁。

境内共有名人墓葬55座,这些墓茔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成为古遗迹。其中在南仁村附近有闵梦得墓,云村南、潘杨桥北有闵洪学墓。另有寺、庵、堂、庙、阁等29所以及凌、闵二氏的宗祠。

 

物产与商业

 

明清时,晟舍尤以刻书业最为兴盛。“凌版”和“闵版”套印书,是享誉全国的名牌产品,以此而兴起的贩书业,由晟舍延向周边,以织里及郑港、谈港等处的书船业最为著名。

清道光以前,晟舍饼市闻名方圆数百里,行业极盛,顾客不分远近纷纷前来购买。道光四年(1824)起,饼市逐惭衰落,南聚于乌镇,东聚于南浔。镇上有南北鱼行五六家,山货行三四家,买卖草紫、罗卜、青菜等。每年蚕时,各店都设叶行,出售从太湖洞庭山运来的桑叶,运河上、晟溪内帆樯似棱穿行,人流如潮,填街塞路,终日喧哗,热闹非凡。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军占领江苏平望后,有附近城镇的商店迁来晟舍。至同治时,茶坊酒店设开较多。

潘杨桥周围,出产莼菜,名“紫丝莼”,春末秋初可采,作羹鲜美无比。黄闵桥西边的运河深水底,出产蛏子,冬春之交时,渔人捞起,用刀剖开其壳,取出其肉,再用工具拍软,用水洗净,蛏肉洁白如玉,配以茱萸、姜酒作羹,甘、脆、鲜、软,或用酒浸渍数日生食,其味更佳,不亚于螃蟹等物,被称为“美人蛏”。浪桥对河的阔港头出产白爪菱,四角尖尖,肉白而微青,比附近的南浔沙角菱稍小,味甘脆嫩。杜园笋,夏初出产,乡人挖出后扎成把出售,配以青蚕豆、芥菜味道更佳。境内还出产闻名湖州的冬舂米,湖州各地虽都有出产,但都不及晟舍。冬时,将晚稻加工三四遍舂白,然后放在草囤中,春后出售,远近来购。

乡间还生产粗绵绸,每年养蚕结束后,农户家家终日打线,到八九月间织成阔二尺以外、长四五丈至十余丈的绸卖于湖城、南浔、双林等处。还生产圆纱带(又名带子),取棉花弹松加工成长条形状,以纱合成线,再用l2至16股的线绞成长100尺的圆状带子,颜色有纯白、纯蓝和蓝白相间诸种,卖于湖城京货铺,在西路山乡盛行,此业在道光年间成为一种主业。

饮食中最著名的是鸟腊。据《湖录》记载:南浔、菱湖皆有鸟腊,南浔尤佳。但南浔、菱湖之物不及晟舍,其它乡镇的人纷纷前来购买。鸟腊用麻雀、斑鸠、鹌鹑等鸟雀腌制而成,味道鲜美,以麻雀、白头翁等腌制的味道最佳,野凫、山鸡稍次,芸村、生姜坝等地乡人早晨携篮背篰,结队来街上贩卖。晟舍的鸟腊方圆数百里闻名,人们在新年里,都以此为礼物赠送亲朋好友。

上一篇:百年承薪忆硕公(上)
下一篇:第一次当制片人——写在新中国档案教育奠基人吴宝康先生百年诞辰之际
 
版权所有 @2008-2010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州市委员会
电话:0572-2398538 2398518 地址:湖州市行政中心1号楼 邮编:313000
市纪委监委驻市政协机关纪检监察组 举报邮箱:zhuzxjjz@sina.com 举报电话:0572-2398529
技术支持:南京博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