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湖州市委员会网站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首页政协概况政协要闻协商活动建言献策委员风采学习园地文史长廊
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学习园地>>理论研讨
 
 
关于加强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凝聚共识履职实践的思考
日期:2021-09-27 浏览次数: 字号:[ ]

内容提要: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如何把政协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这是当前政协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简要阐述了人民政协凝聚共识履职实践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意义,客观分析了对新时代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凝聚共识履职实践的认识。针对政协工作中重建言资政,轻共识引领“三多三少”的现象,提出“中国之治”大视野下,需要加强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凝聚共识履职实践,进一步强化政协履职的政治性;强化政协引领的有效性;强化政协点线面的联动性;强化建章立制的约束性,努力把政协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中国之治”效能。

 

    “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以改革思维、创新理念、务实举措大力推进履职能力建设,努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政协履职实践的新定位和新期待。2018年1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春茶话会上又明确要求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增强共识作为中心环节”。随后,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7次提到了“凝聚共识”,为人民政协工作开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只有不断加强政协专门协商机构的凝聚共识履职实践,才能有效把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一、政协凝聚共识履职实践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意义

“人民政协可以通过政协制度的有效运行和民主程序,把党的主张转化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和行动”,构建更强的“中国之治”合力。

    (一)凝聚共识是政协70年履职的工作经验和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政协作为与政府协议事情的机构,就已明确要为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竭尽全力,广泛凝心聚力,不断发挥建议、参谋和协助推动工作的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作贡献。广泛凝聚共识是人民政协成立的初心,求得共同一致是政协的工作方式。政协凝聚共识履职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拟定,各党派界别和各族各界人士在协商民主中形成的最大政治共识,就体现在《共同纲领》中。70年来,人民政协坚持团结民主、凝聚人心共识,引导着各界别委员和群众听党话、跟党走,为中华民族的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广泛凝心聚力,已成为政协工作的优良传统。

    (二)凝聚共识是新时代赋予政协工作的新使命和新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政协要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汪洋主席也明确提出,“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各项工作之中”。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实行的协商民主,本质上就是以“凝聚共识”为目标的民主。新时代政协工作的鲜明特点就是坚持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双向发力,这意味着政协工作把凝聚共识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推动人民政协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必须抓住凝聚共识这个中心环节,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功效,形成“中国之治”合力,这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新使命。

    (三)凝聚共识是政协工作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和内在动力。政协履职活动要从注重“做了什么”“做了多少”向“做出了什么效果”转变,把提质增效贯穿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政协要进一步发扬民主,积极组织开展民主协商,鼓励政协委员畅所欲言,推动形成“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的生动局面,为广泛凝聚共识提供坚实的基础。“要进一步加强民主监督,以协商形成的“共识”为依据,监督“共识”的落实,检查“共识”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把“共识”变为现实的具体对策”。只有更加注重坚持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的双向发力,才能更好推动党政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体现出政协制度的优势和履职实效。

(四)凝聚共识是政协服务中心大局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加强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是涉及“谁影响谁”的关键重要问题。政协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向背和力量对比的问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人民政协牢牢把握新的历史方位,鼓励和支持政协委员深入界别群众、正面发声、宣传政策、解疑释惑、理顺情绪、维护稳定,真正把政协打造成各方交流、交融、协商、释疑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政协独特的制度优势,多做凝心聚力的事,多说提气鼓劲的话,助推党政决策得到社会各界的真心拥护和大力支持,转化为界别群众的自觉行动和生动实践,“推进具有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共同目标追求、共同根本利益的政治共同体建设,更好为国家治理添助力、增合力”。

      二、对新时代政协凝聚共识履职实践的几点认识

     人民政协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与国家治理体系有着紧密联系。

    (一)政协具有凝聚共识的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明确了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人民政协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依托,以界别为政协组成单位,具有包容性、广泛性、多样性等独特优势,契合了国家治理体系共建共治共享的要求,能够有效促进社会各界的大团结大联合”。人民政协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在专门协商机构的履职实践中,通过广泛化、多层化、制度化的协商,有利于推动把党的意志转化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有利于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转化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二)政协凝聚共识的定位。凝聚共识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中央政协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的新要求。

     1、凝聚政治共识。“人民政协要通过有效工作,努力成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在参与国家治理中,政协肩负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的政治责任,扮演着通过协商凝聚共识的重要角色。人民政协凝聚共识,必须把好政治引领方向盘,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道路认同,促进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共同政治思想基础上的大团结大联合。要坚持引导各族各界人士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根本性问题上形成共识。“只要我们把政治底线这个圆心固守住,包容的多样性半径越长,画出的同心圆就越大”。

     2、凝聚目标共识。作为专门协商机构开展工作的任何形式,最终都是为了凝聚共识。“在协商中,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接受党的主张是凝聚共识;中国共产党采纳并集中大家的意见建议,体现在国家大政方针中,也是凝聚共识。在协商中,通过有效的说理说服,增信释疑,解开界别群众的‘思想疙瘩’,是凝聚共识;在不同场合运用不同方式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克服极端,也是凝聚共识”。人民政协凝聚共识,就要牢牢把握好政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专门协商机构的功能定位,广泛协商,让各种意见、建议、愿望和诉求得到充分合理的表达,协助党委政府统一思想、增进团结,把各族各界的智慧和力量汇聚起来,形成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的强大合力。政协履职实践需要不断深化凝聚共识的目标导向,加大履职创新和制度建设,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推动党政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厚植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3、凝聚责任共识。新时代赋予政协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对政协委员要求“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汪洋主席对人民政协提出了“四个一线”的新期望,政治性、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都很强。无论是政协组织,还是政协委员,都必须明确凝聚共识是建言资政的基础,切实把广泛凝聚共识的责任扛在肩上,不断强化委员作为人民政协制度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的担当作为,切实提升委员履职双岗建功、双向发力的责任共识。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按照凝心聚力第一线、决策咨询第一线、协商民主第一线、国家治理第一线的要求,加强双向发力,把人民政协建设成为“重要阵地、重要平台、重要渠道”,为“中国之治”贡献更多政协的智慧和力量。

    (三)政协凝聚共识的对象。凝聚共识归根究底是做好“人心”问题,解决好向“谁”集聚的问题。人民政协凝聚共识的对象可以理解为从领导层—核心层—关键层—联动层—汇聚层的层层延伸,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凝聚共识的领导层为政协党组,要压实主体责任、加强政治建设,坚持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放在履职尽责的突出位置;核心层为政协机关专兼职干部,要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思想,为共同的目标而工作;关键层为政协各界别和政协委员,要发挥代表性人士的引领作用,引导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积极履行凝聚共识职能;联动层为政协工作涉及的单位和群众,通过政协的组织行为和委员的示范引领,面向社会,增信释疑,把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好、支持好、执行好;汇聚层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和一切支持中华民族复兴的海外各界,争取全世界对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最大支持。这种凝聚共识是发散性的、有内在逻辑和关联的、一圈比一圈大的同心圆,也是更大范围的共识和使命。

    (四)政协凝聚共识存在“三多三少”问题。目前,政协履职重建言资政,轻共识引领现象客观存在。一是单向发力多,双向发力少。从凝聚共识的力度看,政协对建言资政关注度高、积极性高,出台了各种制度推进建言资政;而对凝聚共识履职实践,研究较少,在如何更好发挥思想政治引领作用、凝聚共识上相对薄弱,缺乏制度性安排,存在着把政协履职简单等同于对政策制定提出意见建议的单向发力现象。二是单一发力多,多元合力少。从凝聚共识的对象看,政协在履职中往往局限在凝聚委员共识,缺乏跳出政协凝聚共识的思维和探索。特别是在如何引导委员带动界别群众,凝聚更多基层群众共识上研究更少。政协工作还存在着精英履职现象,在推动全社会多元共治上力度还不够,基层群众对政协还存在着距离感。三是内向发力多,协同聚力少。从凝聚共识的机制看,政协的凝聚共识较多集中在对党政决策的意见和建议上,更多体现在政协参政议政职能发挥上,对如何站在国家和省域、市域治理全局,统一更多的社会共识,协同推动党政决策部署落实上还缺乏一些高招。

    三、对加强政协凝聚共识履职实践的对策建议

    面对新时代人民政协凝聚共识的新使命,我们必须强化责任担当,着力把人民政协的制度优势转为“中国之治”的治理效能。

   (一)强化政协履职的政治性是凝聚共识履职的根本。凝心才能聚力,共识才能奋进。只有强化共同的政治信仰,政协履职实践才能以大团结大联合画出最大同心圆。

    1、在坚守初心中不断夯实共同的政治基础。坚持党的领导,既是人民政协成立时的共识和初心,也是新时代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70年来,人民政协作为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在建立和建设新中国、探索改革路、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变革中,作出了卓越贡献。要始终坚持用历史观和大局观指导推进政协工作,提升政协的政治领导力。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组织,必须坚持不忘政协成立初心,发挥好“重要阵地、重要平台、重要渠道”作用,引导好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只有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才能通过政协制度的有效运行和民主程序,把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转化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不断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长期执政地位,不断巩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政治基础。

    2、在坚定发展中不断增强政治自信。人民政协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必须在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上不断凝聚共识。新时代人民政协如何继承弘扬历史优良传统,把人民政协制度置于“中国之治”大格局中,把人民政协置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政协的智慧和力量,意义重大。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背景下,必须不断完善政协的履职体系,推进政协履职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着力强化政协履职能力建设。在参与国家治理中,政协肩负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的政治责任,体现在履职实践中更好地团结引领各界人士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下携手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强大力量。

    3、在坚实履职中不断提升政治自觉。作为专门协商机构,只有提升政治自觉,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才能更好发挥政协制度优势,彰显人民政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协履职要自觉服从于党政中心工作,自觉维护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要紧紧围绕中心大局凝聚共识,使政协的履职尽责与中心大局更加紧密。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坚持把凝聚共识作为建言资政的方向和目的,以凝聚共识促进和推动更加有效地建言资政。在广泛增进共识的基础上,引导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提高政治的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以高度的思想政治认同和行动自觉,聚焦党政目标任务,助力释疑解惑、宣传政策和引导预期、提振信心。更好发挥政协组织一头连着党委政府、一头连着界别群众的作用,为党政决策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和舆论环境。

    (二)强化政协引领的有效性是凝聚共识履职的关键。志同才能道合,只有提质增效,增强政协引领的有效性,才能更好地与党委政府同频共振。

    1、以多元协商格局推进中国式民主。人民政协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优势,有效组织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共商国是,建言资政、凝聚共识,这是一种实质性的、建设性的、植根中国社会土壤的人民民主。一要有效扩大政协朋友圈。从广义理解,政协界别的群众和广大支持政协工作的社会各界都是政协工作对象。政协要凝聚更多共识,必须跳出政协凝聚共识,不断扩大政协工作的“朋友圈”。多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和专家的意见,积极主动正面发声,多做政策宣传、社会引导、化解矛盾、助推发展工作。朋友圈越大,政协工作凝聚共识的影响更广泛,实效也更明显。二要畅通凝聚共识全链条。要注重推动委员带动界别群众凝聚共识,强化政协的双向发力。政协委员不是凝聚共识全链条的末端,而是凝聚共识的关键中间节点。要注重培养界别组凝聚共识的意识,提升委员自身的凝聚共识能力,让有影响力的政协委员影响带动界别群众。界别作用发挥好,委员主动积极参与,就可以提升政协凝聚共识的实效,推动党政决策更好落地生效。三要创优凝聚共识新平台。“我们要为实行中国式民主发挥作用、做出贡献”。特别要注重搭建上下联动的平台,探索政协专门协商与基层民主协商的有效衔接,推进中国式民主。如湖州政协“请你来协商”“两山”农情故事会,围绕茶旅融合、稻渔共生等主题,讲述委员双带作用履职故事,加强双向发力,组织政府部门田间地头现场协商,答疑解惑。协商中不念稿子,一问一答,互动深入,建言资政接地气,凝聚共识效果好。这样的故事会既能激发委员的担当责任,又能带动界别群众参与协商,有利于在协商中凝聚绿色发展共识,值得探索。

    2、以广泛协商创新提升实效。人民政协发挥凝聚共识职能,必须打破思维定势,广泛协商,创新协商,才能凝聚更多共识。一要拓宽政协协商参与面。在传统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的基础上,要注重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突破时空限制,拓展基层群众的有序参与协商,增加基层群众、专家参与政协协商的比例。既要传统协商、高端协商,也要远程协商、网络议政;既要“请上来”机关协商,更要积极“走下去”现场协商;更好畅通和拓宽协商渠道,注重协商的互动化,加强线上互动和线下沟通,汇聚更大智慧和力量。二要打好政协履职组合拳。注重协商的系统化,加强深度发力、连续发力、重点发力、整合发力,才能凝聚更多共识。如湖州政协特别注重把去年的重点提案、重点调研课题和双月协商项目转化为今年的委派民主监督,串起了协商议政和民主监督的履职链条,便于进一步凝聚共识,推进政协建议的落地生效,值得推广。如2018年民进界别有关农产品sc认证的重点提案,2019年转化为委派民主监督项目,历时两年,推动了市场监督管理局从不够重视到主动加压,制定农产品认证三年行动方案,成效明显。三要提升协商成果转化率。加强建章立制,注重传统方式和网络协商的统筹运行,积极落实协商成果。关注党政要点、民生热点、发展堵点、基层难点,积极组织委员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落实“六稳六保”任务、谋划“十四五”发展中心大局履职,广泛汇聚共识。无论何种形式的履职,都要精心撰写建议书,上报党政领导。不断健全协商成果采纳、办理、落实和反馈机制,推动政协的立论更多转化为人大立法;政协的献策更多转化为党委的决策;政协的议政更多转化为政府的行政;让政协价值在“中国之治”中有更大作为。

    3、以主动协商姿态扩大影响。人民政协要善用协商文化,既要公平理性,加强引导;又要尊重差异,求同存异。一要积极培育协商文化,主动引导。在履职实践中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有序、理性、平等、民主的协商文化,有意识地积极宣传和弘扬协商文化。省市县政协共同打造“请你来协商”平台,上下联动的过程就是凝聚了工作共识,扩大政协影响力。只有让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形成共识,逐渐让协商文化成为各级领导干部、政协委员、各界别群众内在的文化自觉,才能为政协履职“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打下更扎实的思想基础。二要讲好政协履职故事,主动发声。努力搭建平台,让政协制度优势发挥更大影响,让更多有影响力的人来影响社会。发挥好政协委员社会精英、行业代表作用,讲好“亲历、亲见、亲闻”“三亲”故事,能更富有感染力、亲和力地宣传党的政策、弘扬爱国情感,这是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凝聚共识工作的特色亮点,有利于增进共识、促进团结,把党的主张转化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和行动。三要传播中国发展好声音,主动作为。积极探索政协工作服务中心大局,创新向网络延伸、向海外延伸的平台,建议组建政协委员网络宣讲团,选聘文化交流大使,采用孔子学院、媒体讲坛、网络讲坛等不同形式。政协委员讲述中国之治,也可请外国友人、华侨华人讲述中国故事,多元发力,共同发力,凝聚海内外共识。

    (三)强化政协点线面的联动性是凝聚共识履职的基础。只有打牢委员履职基础,挖掘界别履职特色,加强整体联动,才能有效发挥政协制度优势,凝聚共识。

    1、加强主体培育,激发“点”的活力。政协委员是政协组织的“细胞”,只有更加注重委员主体作用发挥,才能更好凝聚共识履职。一要强化委员大局情怀。加强政协委员系统化培训,通过全员培训、专项培训、以会代训、政协论坛等形式,提升委员凝聚共识的责任和担当,提升委员为国尽责、为民履职的情怀。除了政协履职知识外,更要注重党史、新中国史、统战史、政协史学习,重点学习新时代新理论、党政重大决策部署,教育引导政协委员心怀大局,积极履职。二要提升委员凝聚共识能力。加强对委员知情明政培训,建立界别活动室对口联系制度,定期学习对口各行业政策方针,提升委员履行政策宣传、社会引导、助推发展等凝聚共识职能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建言资政的精准性、前瞻性,提升凝聚共识的针对性、有效性。三要激发委员双岗建功。健全“请你来协商”“委员工作室”“故事会”等平台,积极引导委员在政协履职中双向发力,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政协委员要建言资政,更要在界别群众中示范引领,积极宣传政策方针,为发展增共识、添助力、聚合力。政协凝聚共识就要用委员的影响力和政协制度机制赋予的话语权去影响更多的群众。

    2、加强界别管理,挖掘“线”的特色。界别是政协的基本组织单元,只有更加注重界别建设,才能更广泛地凝聚共识和力量。一要增强界别引领意识。坚持“界别+”的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增强履职活力。政协的重大履职工作中要注重更加凸显界别意识,尊重界别意见。提升专委会联系界别工作实效,引领各政协各界别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维护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摆在突出位置,协助党和政府宣传政策、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二要丰富界别活动内涵。探索“虚拟机关”运行机制,选拔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组织协调能力强、履职积极性高的委员担任组长、副组长,带领界别组组织履职。创新联系界别群众机制,真正把“从界别群众中来到界别群众中去”实践好。围绕界别群众急事、难事、愁事、盼事,深化调研议政、反映民情民意。注重发挥委员优势,组织结对共建、提供专业咨询,积极为界别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三要注重界别管理分类施策。探索界别分类管理考核机制,避免一刀切。可参考上海做法,加强界别特色研究,按党派类、团体类、专业类及少数民族界和宗教界、港澳台界、特邀人士界别分类,分别明确工作重点。如中共界别重点聚焦思想政治引领,更好发挥关键少数的先锋模范作用;党派团体界别重点发挥组织化程度高的优势,更好发挥团结合作和协商议政作用;专业界别重点突出专业优势,重点在专业领域建言资政和社会服务中发挥凝聚共识作用;少数民族、宗教界、港澳委员和特邀人士重点发挥好团结联谊功能等。

    3、加强整体联动,发挥“面”的优势。要发挥好政协代表性强、联系面广、包容性大的优势,为改革发展稳定建言献策、凝心聚力。一要注重全面联动。注重“点”“线”“面”的有效联动,尽可能激发每一个委员的积极性,发挥每一个界别组的主动性,凝聚更多共识。加强研究,树立政协工作“一盘棋”思想。加强基层“请你来协商”平台的建设和探索,努力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相衔接、与基层社会治理相结合,搭起党委政府与界别群众的“同心桥”。二要加强协作联动。加强政协工作的联动协作,推动上下联动、区域联动、界别联动,探索“统分结合”联动选题,联动组织,凝聚合力,着力破解“市里协商不落地”,“县里协商不着力”难题。三要探索项目带动。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垃圾分类、防控疫情、基层治理等共同主题,设计融调研、协商、监督、参与、服务、合作于一体的履职活动。履职过程就是政协合力凝聚社会共识的过程,通过上下政协齐心协力,广集良策促进决策优化、广聚智慧推动决策实施,有助于把政协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四)强化建章立制的约束性是凝聚共识履职的保障。不断完善凝聚共识的工作机制,是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独特作用的重要保障。

    1、增强定力,强化党旗飘扬的教育引领机制。政协姓政,政协是党的政治组织,讲政治是政协的政治责任。一要加强党的领导,推进政协党建的系统化建设。发挥好党组领导核心、中共界别带头示范、委员党员先锋模范和机关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一手抓党建,一手抓业务,探索党员委员双重党组织生活,党外委员参与政协党的学习教育活动机制,为专门协商机构的凝聚共识职能奠定组织基础。二要加强理论研究,完善理论学习的长效化机制。树立学习就是履职理念,构建系统学、深入学、专题学、全体学的学习体系,加强政治理论研讨。建立以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为主旨的学习宣讲制度,形成政协主持、界别主动、委员主讲的工作机制,通过理论研讨、政策解读引导各党派界别、各族各界人士接受党的主张,真正把委员的思想行动凝聚到党政决策部署上。三要加强沟通交流,探索谈心谈话的常态化机制。建立凝聚共识促进团结民主的谈心谈话制度,形成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常态化交流机制,落实政协党组成员、专委会联系党派界别和党员常委委员联系党外骨干、无党派、宗教界委员等制度,健全走访交心机制,及时掌握思想动态,更好发挥“一根头发带动一把头发”的作用,凝聚思想政治共识。

    2、激发活力,健全理性有序的双向发力机制。发挥好人民政协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方面显著的组织优势,强化双向发力。一要紧扣大局,提升政策执行力。深入贯彻落实好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务实抓好各级政协工作会议精神的督查,加强制度落地和基层指导力度,使基层政协双向发力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切实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要从制度设计上把凝聚共识履职实践融入调研考察、协商议政、民主监督全链条,在建言成果、思想收获上一体设计、一体落实。二要紧密联动,提升横向拓展力。积极依托政协原有的工作载体和品牌,着眼于凝聚共识履职实践,提升双向发力实效。重点是扩大政协协商的参与面,用好政协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专题会议、网络议政等平台,探索让相关领域的专家、管理者、从业者、管理对象、群众代表有序有效参与协商,建立参与比例机制,听取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界别的利益述求,真正做到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着干。三要紧贴基层,提升纵向延伸力。在紧贴民生上动脑筋,提升公共服务类议题的比例,在协商中凝聚党政决策部署共识,在找寻问题中有效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完善和推进党政决策;在贴近群众上下功夫,规范和推广委员会客厅、界别活动室等创新平台,积极探索面对面协商、实地协商等模式;在亲和群众上做文章,改变传统的念稿式协商,提升协商的针对性有效性,更好凝聚共识,促进团结。

    3、拓展引力,完善融合发展的凝聚共识工作机制。互联网是当前宣传工作的主阵地。面对新时代的新使命,政协工作要善用互联网,提升政协凝聚共识履职合力。一要打造集成化网络新平台。健全网络政协管理平台,加强政协微信公众号“点对点”信息推送能力,打造手机版的委员履职,强化委员履职服务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善于整合各类资源,开设政协委员网络培训,建立知识库,提供查询服务功能,满足委员履职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开展委员专项培训,注重培养协商民主和凝聚共识的专业能力,激发委员在凝聚共治职能中更好发挥作用。二要探索网络协商新方式。依托互联网技术,积极探索网络议政、远程协商新形式,提升政协参政议政效率,更好地发挥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机构作用。浙江省政协已经出台网络议政和远程协商实施意见,探索建立常态化的网上议政厅和民生协商论坛,建设掌上履职平台,深化网络直播重点提案办理,探索运用网络议政新形式,加强党政决策的宣传,有效凝聚发展共识,这种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三要开拓网络协商新阵地。加大培育力度,积极打造以政协委员为主体、智库为补充、团队为依托的政协主力军,利用好政协履职平台,发出政协凝聚共识好声音;支持和鼓励政协网络平台,贴近党政中心大局,敢于发声,引领发声,传播正能量,抢占网络舆论高地;发挥政协港澳台侨工作优势,健全交流机制,加强一国两制的思想引领;探索和培育政协海外联络站、外籍政协之友等载体形式,提升政协工作的国际影响力,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更多智慧和力量。


上一篇:架起一座组织化的桥梁
下一篇:关于提高人民政协协商能力水平的理论思考与实现路径
 
版权所有 @2008-2010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州市委员会
电话:0572-2398538 2398518 地址:湖州市行政中心1号楼 邮编:313000
市纪委监委驻市政协机关纪检监察组 举报邮箱:zhuzxjjz@sina.com 举报电话:0572-2398529
技术支持:南京博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